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企业创新路之艰辛,从做大到做强仍需“修炼”

2016-08-27 李静毅 金融之家

摘要:在中国,企业像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却又而随即黯然消失,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过于重视眼前利益,缺乏基于中长期视野的计划性;唯有进行彻底的企业业务规划,剔除行政背景和垄断色彩,才能让企业真正回归至企业本位助力企业“做强”!


在中国,企业像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却又而随即黯然消失,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过于重视眼前利益,缺乏基于中长期视野的计划性。以昔日手机通讯界“传奇”——小米为例,来透析中国企业的通病。

2010年中国小米创立,金融之家从美国调查公司IDC之前发布的智能手机全球销量来看,小米自2014年7月~9月起大都排在第3~5位,是仅次于三星电子和苹果排行榜前列的常客,在近些年中国小米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长势头却迅速放缓,且在15年失去了强劲势头,今年年初完全从全球销量排行前五中消失了踪影。翻开全球市场份额不说,单从中国国内市场整体保持2%增速的背景下,只有小米出现32%的大幅减少,且销售量从15年首位下滑至第5位,用户流失量明显,小米的闪电般的崛起到滑坡折射出了中国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令人深思。


为何小米销量会明显下降?


常驻香港手机行业记者山根康宏指出:“问题在于(小米的)销售战略与很多中国企业已毫无区别”。

此间小米经历了三个转折点:

第一,2013年以后,小米以扩大销量为先,大幅解禁在街面的代理店销售。虽然这样使销量上升,但却将小米向任何人都能购买的普通智能手机靠拢。

第二,为了避免让消费者腻味,采取的战略是推出低价品牌“红米”。

第三,在2014年年底中国经济的低迷开始变得显著,小米越来越感到焦虑,为维持市场份额,又推出了低价红米,而这成为导致小米目前严重低迷的关键因素。由于不断推出低价的红米派生商品、突出销售势头,结果“小米进一步给人以生产低端商品企业的印象,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技术的创新才是企业长青王道。


中国企业跨行业气息“浮躁”


面对智能手机市场停滞不前的状态,小米在今年5月份宣布进入小型无人机市场,并于15年进军空调市场,今年年初又充满信心的表示要制造不逊于国人抢购一空的“日本电饭煲”......到目前来看市场已经很难去定位小米到底是什么制造厂商了。

在中国诸如此类跨行业的企业比比皆是,如此前收购了东芝白色家电业务的美的集团,其在主力业务——空调已显出触顶姿态;在2015年宣布与日本机器人制造商安川电机携手进入工业机器人行业。美的也收购包括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在内的数家企业,为了获得自身不具备的技术而拼命“搜寻猎物”。美的中国最大空调竞争对手——珠海格力电器也如此,于2015年进入智能手机市场,但未能步入正轨,如此还将进军电动汽车行业。近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因筹划的重大事项涉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股票已停牌4个月之久。等等……

中国近年来的房地产市场非常活跃,中国很多制造业企业搁置本业,转而投身房地产投资行业。听说液晶电视赚钱就进入液晶电视行业,听说空调和智能手机赚钱就又一窝蜂地涌入。很多企业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中国企业似乎有一个共通的“习惯”,即现有业务陷入停顿时,总是想去尝试进入当下最火的行业,但结局并不如企业预期愿景,专心致志深耕现有业务,长期钻研独门技术不断创新才是制造业的立足之本。但这一思路似乎与中国企业性格不合。只要市场触顶,中国企业就会马上转行,这一点也是令中国企业无法“做强”的原因所在。


小米等中国企业相继表明要进入新市场。进入新市场的说法虽然听来好听,但在中国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似乎这些企业只是因为“现有行业不赚钱、寻找其他能赚钱的生意”,如此想来,新行业的前景反而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中国经济减速之际,今后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焦虑的心情、静下心来认真致力于企业的产业升级?真正做到百年老店和跨国大品牌,中国企业需要集体补课,唯有进行彻底的企业业务规划,剔除行政背景和垄断色彩,才能让企业真正回归至企业本位助力企业“做强”!向着世界500强企业冲刺。


作者:李静毅




金融之家推荐阅读

点击以下链接

房价的尽头在哪里?宇宙的中心是上海? 

老婆卷钱跑路,家族信托是个什么鬼?  

对冲基金大佬警告:权力过度倾斜央行致市场崩盘 

负收益率债券规模创新高 新西兰债券或是新选择 

“短命”银行系P2P的硬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